2023.12.22碳權交易所

國際碳權交易平台22日正式開放交易,碳權交易所舉行啟動儀式。圖/戎華儀攝

國際碳權交易開賣首日 45家企業買8萬8520噸

發布於: 12 月 22 日標籤:, , , ,

國際碳權交易平台22日起開賣國外碳權,國內45家企業購買,買家包括金控、航運、鋼鐵、電信、半導體、電子等產業的知名企業參與。碳權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首批國外碳權交易具宣示性意義,先以大代小由大型企業購買,真正的目標是希望方便中小企業不用跑到國外的交易所開戶,在國內就能購買。

國際碳權交易首日共有20幾家金控和企業及子公司、共45家企業購買,包括臺灣金控、元大、國泰、玉山、富邦、中信、台新、兆豐、華南、國票、合庫、第一、開發金等金控集團,其餘包括中鋼、台積電、鴻海、中華電信、奇美實業、南寶樹脂、日月光、長榮海運、萬海集團、特力集團、聯華、華邦電等。

碳交所統計,首日國外碳權交易量有8萬8520噸,金額約80幾萬美金,首日買主以金控為大宗,第一大戶就是買了上萬噸碳權的某金控集團。林修銘指出,金融業扮理綠色金融的融資、貸款角色,高度參與碳權交易對淨零碳排的意義重大,是臺灣企業在淨零碳排中的火車頭,有助於加速個產業的企業做到淨零碳排。

碳交所的國際碳權交易,買方限為國內法人,賣方可為本國或外國法人,交易時間和假日與銀行營業時間相同,都是上午9點半到下午3點半,交易單位為1噸二氧化碳當量,以美金為交易貨幣,林修銘表示,美金計價方便更多買家和賣家進入臺灣市場,有助於臺灣的碳權市場國際化,近年來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紛紛成立碳權交易平台,新加坡的碳權交易首日交易量約1萬7000多噸。

要在國際碳權交易所上架的碳權,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包括碳權核發機構必須經碳交所認可、碳權年份必須在5年以內、碳權專案應符合3項以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買方購買後不得轉售,僅能持有、註銷或移轉到買方在國際碳權核發機構的帳戶內,買到的碳權不能抵減歐盟的碳邊境稅,也不能抵減環境部開徵的碳費。

國際上的碳權交易的發展過程,出現的狀況成為我國建立碳權交易制度的借鏡,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韓國在開放碳權交易之初,市場因為惜售導致交易清淡、想買買不到,後來借助金融機構才讓交易活絡;歐盟起初因開放交易的額度太多導致價格太低,後來也做出調整。林修銘則說,歐盟和韓國採用的是歐盟排放交易系統(EU ETS)的免費配額制度,與我國採取的自願減碳交易制度不同,我國的交易1天只有一個價格,由賣方標價,不會因供需導致價格浮動;政府開放國際碳權交易的目的,是幫助企業做到碳中和、ESG以及供應鏈對的要求,因此追求的是質化目標而非交易量,因此不會出現前述類似歐盟或韓國的狀況。

國際碳權交易平台規定買賣雙方必須開立信託帳戶和交易用的子帳戶,當中會包含法人統編、交易類型等資訊,以保障買賣雙方的交易安全,並讓碳權流和金流吻合,林修銘表示,國內的碳權交易平台預計明年下半年建置,交易機制將仿照國際碳權交易平台,至於未來開放國際碳權抵減國內的碳費,詳細運作規劃由環境部決定。

贊助定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