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sonneveld-q6n8nIrDQHE-unsplash

示意圖/Fré Sonneveld on Unsplash

從躉購跨入自由市場 綠電賣家遇融資困難、購電小戶搶不贏大戶

發布於: 2 月 7 日標籤:, ,

台灣2022年再生能源占整體發電量8.3%,首次微幅超越核能發電的8.2%。在核電廠安全性、核廢料存儲等爭議,以及現行非核政策中,如要尋求乾淨的替代能源,除了由燃氣先行橋接,全年產量只有火力發電10分之1的再生能源也需要更多電廠投入。

同時,在國際追求永續發展與減碳趨勢下,企業不得不轉向再生能源使用,這也將影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但現階段綠電在市場中供不應求,許多企業需要卻未必買得到。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報告,台灣2022年的全國電力消費量約為2794.5億度,總發電量則為2881.48億度。我們目前仍以火力發電為主,2022年度為2374.87億度,占比高達82.42%。再生能源發電量則達238.43億度,佔總發電量的8.27%,其中又以光電為主,占3.70%。

在2022年全國電力消費的統計中,以工業部門用電佔比最高,有56.1%。住宅用電則佔18.2%。

 

從躉購制度到綠電市場

台灣的再生能源從發電到販售,目前主要有「轉供」、「直供」兩種方式。轉供泛指透過台電輸配電業、設置電網的方式,傳輸電能;直供則指再生能源發電業者直接拉電線將綠電供給用戶。

企業或個人皆可生產綠電,綠電產出後有3種去向:躉購、進入綠電市場或自發自用;自用發電若有餘電,也能進行販售。

售電方面,在綠能發展的初期為鼓勵生產,台電採用來自德國的躉購制度,讓業者所產綠電由政府保證收購20年。後來2018年電業法修正通過,政府開放綠電業者自由販賣綠電,台電不再是綠電交易的唯一途徑,綠電市場順勢而生。要買綠電,可以向再生能源發電業者、再生能源售電業者(中盤商)購買。

售電業者負責媒合買賣雙方,向上游電廠買電,再轉賣給有綠電需求的用戶,從中賺取價差,有的也進一步提供節能、儲能等服務。

除了購電,企業也可選擇自行設置再生能源設備發電,每生產1000度的綠電可取得1張綠電憑證。

綠電憑證

綠電憑證就像電力的生產履歷,讓用電戶能識別電力的生產源頭。過去再生能源業者賣電給台電,電力會被併入台電的電網,購電戶無法得知自己買的是不是綠電。開放申請綠能憑證後,企業便能夠證明自身所生產的電或使用的電來自再生能源。

台灣的再生能源憑證明確規定,已接受政府躉購的電力「不能」再申請再生能源憑證。

銀行放款有疑慮,成綠電進入市場的阻礙

世界各國紛紛喊出2050淨零碳排的口號,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企業的永續轉型正跟時間賽跑。作為每年度用電大戶的工業企業,若能變成綠色供應鏈的一環,也有助於再生能源消費的推動。問題是台灣許多企業抱怨想買卻買不到綠電,尤其是中小企業。

根據台電與標準檢驗局資料,全台灣2021年生產的綠能僅約6.5%進入憑證交易市場(其餘約93.5%由台電躉購),而單是台積電就買下其中98%的憑證。因此首先可以發現,企業買不到綠電的原因,在於大多數綠電並未進入市場。

台灣綠電供應現況/綠色和平製圖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曾表示,政府估算過,其實現在綠電供給大於需求。買不到綠電不是綠電不夠,而是市場結構使然。對發電業者與銀行融資端而言,台電很穩固,20年保證收購,買家又是政府。

政府就像再生能源產業的奶媽,脫離躉購就像是「戒奶瓶」、是讓綠電業自主成長的必經道路。

早期台電對綠電的保證收購價相對誘人,使綠電業者樂於採納躉購制,近年隨著收購價下降、企業願意支付綠電的價格上漲,才慢慢開始吸引到業者投入綠電市場。以太陽光電為例,政府2008年收購的價格為每度4.32~5.87元,隨著產業規模發展趨成熟,收購費率幾乎每年下修,2024年來到每度3.8856元,便可能成為業者從躉購制度出走的契機。

不過另一方面,對銀行而言,放款給想要走入自由市場的綠電業者,風險卻相對大得多,因此有融資需求的業者容易在銀行卡關、綠電進入市場也就多了重阻礙。

買電量少,中小企業難找綠電賣家

至於好不容易進入自由市場的綠電,為何大部分被台積電買走,其中一個原因在於,當企業用電量大,便較容易一次向電廠洽談買下所有的綠電,因此台積電的綠電收購率自然會提高。林子倫2022年時曾指出,中小企業仍需透過售電業,會比較有機會順利購入綠電。

有部分金融業者開始針對企業的低碳、永續轉型,推出永續授信方案,在授信審核中加入環境社會風險評估、旨在支持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是否能降低綠電業者在與台電躉購分手後,進入自由市場的門檻,則有待觀察。

贊助定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