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電再排核廢水祕雕魚再現? 中研院科普高溫非核汙染
東京電力公司11月將進行第三波核廢處理水排放作業,引發外界疑慮,是否會如台灣再次出現祕雕魚?中研院再度證清,祕雕魚的出現絕對與核輻射無關,而是排水時高水溫所造成。
俗稱的「祕雕魚」其實是民國82年在核二廠排水口處首度發現的花身鯻(花身雞魚) ,及大鱗龜鮻(俗稱豆仔魚)畸形魚,當時聲名大噪,反核人士以此批評核輻射危險性和進行抗爭。
當時社會上對於畸形魚的成因是否因輻射,或其他因子所造成,充滿了疑慮與不安,爭議一度長達10年未解。
中研院生物多樣研究中心發表專文指出,當水溫在37度時,100%的花身鯻幼魚都會產生同樣的畸形。
其中82年數量最多達數千尾,84、85年稍多,也有兩、三百尾,但86、87、88年甚少,全年則發現不到百尾。
研究指出,在進入夏季時,當核二廠冷卻用水之出水口內的水溫超過37度時,這兩種嗜暖水魚種的幼魚因持續停留在出水口水域而產生畸形。
但是到10月背景水溫下降後,已畸形的魚就會逐漸恢復,迄今畸形魚在每年夏天仍會重覆出現。
後來發現,高水溫破壞了魚群所攝取的天然維他命C,於是讓魚群攝取高單位的維他命C,魚兒果然不再變形。
中研院表示,即使是核二廠出水口出現的畸形魚,其體內也沒有會危害人體的毒素或輻射汙染物,因此畸形魚目前尚不至於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中研院也強調,不要把「祕雕魚」和「核污染」劃上等號;反核者亦不應強調或隱喻「秘雕魚」是輻射或重金屬所造成,以免誤導民眾,到最後反而失去了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