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源:「地緣政治風險」成為經濟預測和企業經營顯學
近年不論俄烏戰爭、以巴衝突,都被歸類為地緣政治和區域風險,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前董事長梁國源指出,地緣政治已成為經濟預測和企業經營領域的顯學,也是經濟預測中的重要變數,而經濟和以半導體為主的科技產業是美中新冷戰的前線,中國的經濟後勢取決於北京當局干擾經濟運作的程度。
梁國源8日在中華經濟研究院舉辦的劉大中教授紀念演講會,以「當經濟碰上地緣政治風險」為題發發表專題演講。
梁國源表示,從台積電近年徵才招募要求的商業情報分析師學經歷背景,以及創辦人張忠謀近年談話可知,臺灣半導體產業受地緣政治風險的威脅日增,在世界不安寧之際,台積電成為地緣策略者的必爭之地,晶片產業的全球化已死,台積電的對手會利用地緣政治取得競爭優勢,18世紀中期歐洲爆發多起戰爭導致阿姆斯特丹金融中心地位不保,英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債台高築,為倫敦證券交易帶風險,國際證券交易中心因而轉移到紐約,多起歷史上的例子都可見到地緣政治事件造成金融中心轉移。
梁國源提到,地緣政治的干擾已成為近年經濟預測模型下修預測的主因,過往將地緣政治風險當作無法預測發生時間點和衝擊程度的「黑天鵝」,然而從歷史事件發生的經過看來,有些潛在風險並非無跡可尋,卻因為沒有精準區分資訊和雜訊的差異,導致預測經濟走向時被忽略,其實黑天鵝發生的機率隨新資訊的形成可做動態預測,尤其是小衝突累積到某個臨界點後,就可能發生極端事件。
美中貿易戰和中國的經濟表現都影響著鄰近的臺灣,梁國源指出,中國的經濟在習近平主政後,經濟成長率明顯趨緩於改革開放時期,由政府透過多重政策工具和國有企業加以操控,對內可能發生生育率低落、人口老化的問題,造成經濟成長停滯,即使已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人均GDP並不高,並未持續成長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國利用擴張基礎建設和高科技投資、有13億人口的內需消費市場鞏固國際經濟地位,11月的拜習會後雖然美中關係看似解凍,是否真的緩和,要觀察2大指標,包括中國是否真的防阻毒品芬太尼流入美國,以及解放軍是否減少戰機飛越臺灣海峽中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