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圖 2023-12-22 17.54.01

經濟部為協助廠商申報產品碳含量,在綠色貿易資訊網設有歐盟CBAM專區。圖/綠色貿易資訊網設歐盟CBAM專區網頁

CBAM申報倒數計時 產業應對反應不一官員急

發布於: 12 月 22 日標籤:, , , ,

歐盟試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銷往歐洲的外國產品2024年1月必須申報產品的碳排放量,距離申報期限已經進入倒數計時,中華經濟研究院日前公布最新的台灣採購經理人營運展望調查,有6成業者不清楚CBAM對營業成本和營收可能帶來的影響。經濟部統計,國內真正受CBAM影響的企業有800多家,官員轉述,有的企業積極因應,有的狀況外,接到經濟部的電話才曉得。

歐盟宣布將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後,經濟部檢視3000多筆出口資料,統計出國內企業可能受影響的產品有179項,生產相關產品的廠商有1500多家,但真正受影響的約800多家,必須透過進口商向歐盟申報產品的碳排量,當中有53%屬於製造業,47%是貿易商。

經濟部這幾個月來一一打電話告知這800多家廠商,呼籲業者及早因應,告知需要辦理哪些手續以及不申報可能產生的影響,同時提供申報教學說明會等資訊,呼籲廠商務必到場了解。廠商向來對於市場變化各有自己的應對方式和生存之道,對於廠商接到通知後的反應,經濟部綜合規劃司司長莊銘池百感交集地說,有的態度積極,不僅知道,而且已經開始準備,有的則是承辦窗口接經濟部的電話接到煩,才終於願意把電話轉給老闆,有的廠商接到電話才知道,態度是「你不要逼我,我自己負責」,產業普遍對CBAM感到焦慮,當經濟部找上門想提供支援時「你們又不理我們」,令莊銘池憂心又無奈。

對廠商來說,必須先計算出自己的產品碳排量,還必須取得認證,才能將申報資料提供給進口商或國外的客戶,申報過程和要填報的資料繁瑣,臺灣的產業型態以中小企業為主,和歐洲多為大型企業的形態不同,造成國內廠商申報時出現疑慮,尤其是國外的進口商沒有保護供應商營業秘密的義務,國內廠商擔心商業機密恐因此洩露。莊銘池表示,我方已向歐盟反應,並建議歐盟讓上游廠商直接將事關營業秘密的資料填交給歐盟、不用經過進口商,這項意建議也獲得歐盟採納,但哪些產品可以直接向歐盟申報、哪些不用,歐盟至今尚未討論出答案。

有些業者認為銷往歐盟的產品比例不高,可能導致為了要申報碳含量要付出的各種成本會轉嫁到產品上,與其如此不如放棄歐盟市場,因此經濟部也向歐盟反應,歐盟可能因此買不到價格具競爭力的產品,不過歐盟的態度是一步一步來。莊銘池說,各國陸續開始發現CBAM對產業可能產生的影響,因此包括英國在內的許多國家也準備建立自己的CBAM機制,經濟部不得不擔心,這種現象可能對全球貿易造成障礙。

有些廠商期待未來可以購買碳權抵減碳費和碳邊境稅,大方向上環境部和經濟部都表示為碳費可以抵換歐盟的碳邊境稅,但是哪些可抵、哪些不能抵,至今也還沒有輪廓。依照《氣候變遷因應法》的規定,碳權的減量抵換來源不只有購買碳權一種方式,企業也認為只要有付出成本就可計算到碳定價的範圍內,可是歐盟認為不是廠商自己減量的份額就不能相抵,必須一筆一筆談,和歐盟往來的世界各國各有自己的產業狀況、碳管理制度,雙邊的碳費/碳關稅哪些可抵減、如何抵減又是一大工程。莊銘池表示,歐盟現在將注意力集中在統整各國2024年的申報資料,2026年才要徵收2025年的碳費/碳邊境稅,因此抵換的問題等2025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