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危機/研究顯示:現金補助無法提高亞洲人生育意願
觀察長期與低出生率奮鬥的日本,以及抵抗人口衰退有成的北歐國家,台灣許能從中借鏡,或發現當前生育政策的迷思。
根據統計,日本雙薪家庭近年有增加趨勢,連帶使托育服務需求越來越高。與台灣相似,日本也有托育機構嚴重不足的問題,對此,日本於2018年至2020年實施「育兒安心計畫」,擴增公私立保育園及民間企業附設托兒所員額,共增加25萬9千個收托名額,試圖降低無處送托的孩童人數。日本各縣市也積極招募幼保人員,並且編列機動性較高的短工時幼保人員支援人力、導入娃娃車解決接送問題等。以2022年為例,托育機構可收容員額數就較前一年大增3萬多人。
但其他問題隨之衍生,例如許多人雖然申請到名額,但被安排的托育機構離家太遠、或是2個孩子被分派到不同園所;托育機構的安全與品質把關機制也被發現有待改善。
面對一落千丈的出生率,日本政府早在1991年開始設法改善,例如推出「育兒休業法」,把育嬰假擴及到全職種的男女性勞工,小孩出生8週內,男性可請產假4週;女性除產假8週外,小孩1歲前還可以請育嬰假。未料日本至2019年生育率依然下跌至新低,新生兒人數只有89萬8600人。致力鼓勵生育至今30餘年,日本的生育率可說是毫無起色。
日本政府亦從金錢補助著手,目前提供的兒童津貼,在有所得限制的條件下,一般家庭0至2歲幼兒每月可獲得津貼1萬5000日圓(約台幣3210元)。2022年4月上路的最新版「育兒‧介護休業法」,則讓新生兒父母請假期間獲得的津貼,最高可達薪資的67%。若加上各項稅金減免與津貼,最高可確保薪資80%的收入水準。
目前看來,台灣2021年起實施的育嬰留停新制,按月給付相當於80%月薪的「育嬰留職停薪津貼」加「育嬰留職停薪薪資補助」、最長可領6個月、且新生兒父母可同時請領,相比日本甚至更為優渥。
不過,《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評論〈Cash Can’t Fix Japan’s Fertility Crisis〉指出,金錢支持不太可能對生育率產生影響,因為就日本而言,養家糊口的費用極為高昂。生育率無起色的癥結也許在於,日本勞工過去 30 年來的工資幾無增長。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英諾森提研究中心顧問彼得曼(Amber Peterman) 發表文章指,有研究表明現金補助並未能令亞太地區的生育意願增加。
將目光投向北歐,丹麥、瑞典、冰島等國的生育率普遍維持在1.7上下,堪稱已開發國家中的優等生。以瑞典為例,其2018年的生育率有1.87,同樣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統計的瑞典婦女勞動參與率高達70.4%。而雖然挪威、芬蘭等國的總和生育率近年有下降趨勢,2018年均低於1.6,不過相比同一年台灣總生育率僅1.06,仍有很大差別。
與亞洲普遍的婚育文化不同的是,對北歐民眾而言,生育小孩不一定要結婚。北歐民眾對婚姻的依賴很低,近20年來有相當高比例的非婚生子,家長大部分是穩定的非婚同居關係。瑞典和丹麥的同居法就為女性提供一系列保護政策,包括伴侶的責任義務,加上多年來性別平權運動造成的價值觀變化,消弭了許多女性在生育上的顧慮。
至於生育相關政策,北歐的方向則與台灣、日本相似,像是提供育兒補助和育嬰假制度。北歐五國都提供最少 11 個月帶薪育兒假,冰島新手父母有 12 個月帶薪假期,可拿本薪八成。瑞典、挪威、丹麥等國的學前教育補助、托育體系,很大程度地幫助了女性重返職場,且無論家庭經濟狀況如何,18歲以下的兒童均可獲得政府津貼。
總結能發現,日本推動「促生」政策的成效有限,生育率仍低,諸如價值觀改變、職涯和育兒的平衡、女性就業機會、年輕人收入不足等皆為當前挑戰,對照台灣的情況也高度相似。
反觀北歐諸國,其相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功,生育率維持在已開發國家中相對高的水準。除政策及法規制定,北歐的案例更涉及該地區的社會文化、健全的性別平等觀念等多個因素,或許揭露了使人有生育意願的根本條件,不過那些條件恐非迫切想增加人口的亞洲國家一蹴可幾。
相關閱讀:
・少子化危機/台灣新生兒僅剩全盛時期1/3 衝擊國家安全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