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島風雲】太平島去軍事化 生態復育有成卻含國安隱憂
太平島為臺灣最南疆域,是座海洋生態系豐富的珊瑚礁構成的島,島上的守備自2000 年起,已由海軍陸戰隊轉由海巡人員接管,向國際社會宣示太平島去軍事化的和平與決心。至此,因加強了海上巡防、重視生態保育,海底生態資源獲得改善;不過,部分專家學者卻認為,位於邊陲的太平島去軍事化後,面對虎視耽耽的南海諸國,恐怕無法支援也無力防守。
退役少將:無法支援代表駐守人員可投降
政府在太平島的守備自2000 年起,已由海軍陸戰隊轉由海巡人員接管,向國際社會宣示太平島去軍事化及和平使用的決心與行動。
不過,退役少將栗正傑2023年8月10日時,在《盧秀芳辣晚報》節目表示太平島有860浬遠,玉山兩棲登陸艦(萬噸級)登陸最快需13小時,F-16飛過去的油料可能會不足,我國的海、空軍都無法立即支援。
栗正傑說,東沙與南沙的守備後來都改為海巡人員,這代表「可以投降」,因為海巡介乎警察跟軍人間,人道考量上不用與島共存亡,不必像陸戰隊死守外島。
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2021年時也指出,防守南海就是防守台海,台灣應把東沙島與太平島軍事化,以便反制中共。
吳嘉隆表示,台灣必須反制中共在南海的軍事擴張行為,幫美國守住南海,東沙島與太平島不是邊陲外島,而是台灣的國防前線。
去軍事化後更重視生態保育 近年珊瑚礁生態陷危機急需政府投入經費
雖減少軍力,但自太平島由海巡署駐防後,加強了海上巡防,並更加重視生態保育。從此,海底生態資源獲得改善,近幾年來每年都有40∼50隻綠蠵龜上島產卵,其族群數量已日漸穩定成長,可謂保育有成。
不過,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表示,2021年發現當地九成以上珊瑚礁死亡。造成太平島珊瑚礁的生態浩劫的主因,是棘冠海星在太平島族群數量的大爆發。
至於棘冠海星族群數暴增的原因,鄭明修推測,除了自然的週期性變動外,主要是人類對生態系的干擾、污染造成。
鄭明修指出,天敵消失可能是棘冠海星爆發的主因,大法螺是棘冠海星的主要天敵,卻遭大量捕撈作為觀賞貝,導致大法螺在太平島和台灣海域幾乎滅絕。
鄭明修說,太平島需要政府投入更多人力與經費,若能持續監測、移除該海域的棘冠海星,未來仍然存在珊瑚礁生態資源自我復原。
太平島「是島是礁」?
太平島為臺灣最南疆域,島礁由貝殼砂、珊瑚礁和珊瑚碎屑堆積形成,地處赤道無風帶,終年高溫、四季如夏。
太平島上除設有氣象觀測站、發電廠、漁產資源調查站、碼頭、燈塔、醫院、郵局、淡水井外,海巡署還在2015年設立「開心農牧場」,飼養雞、鴨、豬、羊與及栽種瓜果蔬菜。
南沙醫院配有數名醫師及護理人員駐島,隨時可以視訊獲得國軍高雄總醫院的的遠距離醫療諮詢,提供駐島人士及附近各國漁民醫療服務。
2016年,學者組成調查團訪視太平島,指出太平島土壤下方的珊瑚礁岩有許多孔隙,成為下滲雨水極好之儲存層,太平島因而擁有豐富之地下水,且是可飲用的淡水。
調查團指出,島上覆蓋經長時間自然化育而適合耕種的肥沃表土,原生的天然植被茂盛,高達 10至20公尺高的熱帶喬木,如蓮葉桐、欖仁樹、棋盤腳等,有數百株之多;島上也生產椰子、 木瓜、芭蕉等原生水果。
若自法律、經濟及地理的角度而言,太平島可說是符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21條的島嶼成立要件, 即「維持人類居住及其本身經濟生活」。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