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4去碳燃氫發電

台電和中研院11月14日以去碳燃氫技術在商用小型發電機組運轉發電的研究成果。圖/戎華儀攝

中研院攜台電推綠氫發電 較電解水製氫產能高6倍

發布於: 11 月 14 日標籤:, , , , , ,

台電和中央研究院14日共同發表以「去碳燃氫」技術串接台電小型商用發電機組的研發成果,將去除掉碳之後的氫(綠氫)與天然氣混合作為燃氣發電的燃料,用以解決目前各國發展燃氫發電或天然氣混合氫氣發電後仍然會產生二氧化碳的問題,整套技術產出的電量是所需電量的3倍,可大幅減少氫氣運送和儲存的問題,被分離的固態碳還可衍生商業利用價值。

中研院研發的去碳然氫技術,今年9月成功以90%天然氣混合10%去碳後的氫氣混合後,透過台電65瓩混氫型微氣渦輪發電機組成功運轉發電,後續目標會與國內氫氣製造商合作,年底前利用興達發電廠燃氣發電機組示範以5%的氫氣混合天然氣燃燒發電,5%的氫氣中有1/20將使用中研院去碳燃氫技術所裂解產生的零碳氫,目前推估1年可減少7000噸二氧化碳排放,若試驗進展順利,將逐步提高氫氣混燒比例,希望提高減碳效果。

中研院比較去碳燃氫發電,成本效益優於燃氣發電。圖/中研院提供

中研院永續科學中心執行秘書陳于高指出,中研院的去碳然氫技術是將天然氣,也就是甲烷中的碳裂解、與氫分離,形成固態碳與零碳氫(綠氫),產出的氫氣直接用來發電,發電機組不需要大幅更動配置,也不需要氫氣運送設備,比起以電解水製氫發電所需的能量,去碳燃氫發電能量只要1/7,產出的能量是裂解氫和碳所需能量的6倍,就發電而言耗費的成本和收益明顯高於燃氣發電。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表示,臺灣2018年碳排量約2億8000萬噸,有50%來自發電產生,其中的30~40%來自燃氣,雖然燃氣產生的碳排量少於燃煤,但仍有碳排,需要碳捕捉和封存技術,期待2030年去碳燃氫技術完全成熟,為減少燃氣的碳排提出解方。

經濟部部長王美花在發表會致詞中提到,多數國家不斷在研究燃氫發電,目前看到多數國家氫的來源是從天然氣轉換,有些國家再生能源非常多,甚至考慮將生產的綠氫出售他國,對臺灣來說,使用氫能在中長期要思考的是能夠自行生產,也要思考如何進口,中研院的去碳然氫技術除了降低碳排之外,被去除的二氧化碳形成的固態碳如何再利用,與循環經濟息息相關,希望中研院加快與台電的研發腳步,將去碳燃氫發電大型化,「一定要可用」才能擴大代替其他高碳排電力和應用,期許台灣氫能研發絕不能缺席、不能落後。

贊助定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