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電難買成本高 中經院:政策干預且自由化程度待放寬
歐盟預計2026年起開徵碳關稅,引發世界各國政府和許多企業的碳焦慮,儘管臺灣並非歐盟課稅的優先對象,產業鍊上的臺灣中小企業仍對於購買綠電感到擔憂與困難。中華經濟研究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助研究員陳中舜指出,對照世界各國的綠電市場,臺灣的綠電交易成本相對高,政府過度干預和缺乏效率市場都是原因。
陳中舜16日在中經院「2023當前國際經貿新情勢」研討會中表示,不論太陽光電或風力發電,真正的問題都出在土地的取得,世界各國開發綠電的程序,臺灣追求的是裝置容量,歐洲各國則是追求發電量極大化:通常先由政府出面統籌取得土地、做資源調查、完成電力併網和環評等前置作業,劃定區域開放開發商或業者、用戶合資承租,政府每年公告綠電需求量,並訂出績效標準開放業者競價承作,達成年度績效就給予額外獎勵,搭配由電力公司逐年定期公布電網建設資訊,引導再生能源業者到新設電網的地方開發,形成區域能源中心。
針對國內中小企業購買綠電容易出現買不到或是採購量破碎零星的狀況,陳中舜指出,全球包含中國在內,76%的國家的電力來自自由化市場,東亞各國中臺灣的電業自由化程度僅優於北韓;臺灣採行「電證合一」的做法在世界上相當少見,與多數國家的綠電和綠電憑證分離銷售的作法背道而馳,因此造成綠電購買困難。
世界各國的電力交易市場允許電證分離和一年內多次交易,再生能源交易所會揭露交易價量和調度數據、提供不同週期的多樣化電力產品,例如年約、月約、週約或現貨,並允許買賣雙方場外自訂合約交易;政府投入資金的主要對象在售電業,提供信用貸款以解決綠電交易市場價格、數量、操作和信用、降低成本等交易風險,促進電力市場交易活絡和提高透明度,而不是協助開發商開方案場。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2023年10月的報告,全球要做到2025年淨零碳排,2030年就必須先達成碳排量減半,2040年達到負排放;台電統計,2022年我國再生能源發電共238億度。《彭博社》推估,臺灣28家必須符合RE100要求的廠商2030年所需的綠電為160億度,現在早已達標,而臺灣使用化石能源發電比例2021年佔85%,在全球名列38,遠高於中國、日本、南韓和印度。
因此陳中舜表示,國內綠電需求真正的問題在於159萬家有綠電需求的中小企業,透過越早達成發電負碳排,才能協助其他部門電氣化,例如大幅使用電動車,以達成淨零的目標,國內綠電分佈不均的現況,有賴政府調整市場交易機制和政策,以擺脫再生能源發展瓶頸。